手机版

博物馆被纠错不能止步于“知错就改”

时间:2025-05-11 18:51:00

□周荣光

近日,山西太原高一学生张斐翔在参观太原博物馆瓷器展厅时,一口气挑出9件展品标牌错误。无独有偶,“五一”期间,河北博物院也被一位小姑娘指出两处古地名注释错误。中小学生们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给博物馆上了一课。

需要肯定的是,被挑错的两个博物馆都没有傲慢敷衍,而是第一时间联系学生并邀请专家共同研讨,纠正错误。但“知错就改”,并不能掩盖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类似一个展厅内9件展品标牌出现错误,错误类型又多是年代误判、釉色混淆等基础性问题,已不能用“疏忽”简单解释,更何况这些错误可能已存在多年。试想,如果没有这些细心的参观者,这些错误还将误导多少观众?

博物馆标牌看似简单,实则承载着严谨的学术要求。每一件展品的定名都需要综合考量器型、纹饰、工艺、款识等多方面因素,需要专业人员反复推敲。标牌上的每一个字词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专业表述,差之毫厘就可能谬以千里。

更深层次看,标牌错误频发折射出博物馆管理机制的漏洞。按理说,展品标牌的制作需要经过研究员撰写、专家审核、交叉校对等多重程序。但可能是缺乏有效的复核机制,或者为了赶工期、省成本,简化了必要的审核流程。博物馆需要反思:为什么这些错误能够通过层层审核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

中小学生能够发现专业机构的错误,这一现象也颇值玩味。一方面,它反映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扎实学识,这是文化传承的希望所在。这些“小小纠错者”往往对特定领域有着深入研究,他们的专注和热情值得鼓励。但另一方面也反衬出部分博物馆在公众参与机制上的滞后。为什么这些错误需要靠游客偶然发现,而不是通过专家论证或公众参与提前避免?

一些博物馆可能过于注重展览的“视觉效果”,而忽略了基础研究的扎实性;或为了吸引观众,过度简化专业内容,导致信息失真。人们常说,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而真正的文化传播需要建立在严谨的学术基础上,用精准表述来赢得公众的信任。倘博物馆连最基本的标牌信息都无法保证准确,其教育功能必将大打折扣。

面对“被中小学生纠错”现象,博物馆从业者应该感到脸红,更应将其转化为坚持“严谨”原则的动力。博物馆界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夯实基础研究,确保每一件展品的信息都经得起推敲;完善审核机制,通过多重把关避免低级错误;建立公众参与平台,让社会监督成为博物馆质量保障的常态机制。

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博物馆承担着滋养民族心灵、涵养文化自信的重任。博物馆陈列的文物标牌虽小,却是连接历史与公众的一座桥梁。当这座桥梁出现裂缝时,需要的是不回避、不推诿的担当,更需要从根本上重建质量保障体系的决心。期待更多博物馆能从这些“纠错事件”中汲取教训,坚守“严谨”原则,担当起“文化殿堂”的美誉,让每一块标牌都经得起历史和公众的检验。毕竟,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准确性永远应该排在第一位。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