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杰,1974年生,中共党员,现为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公司)科技创新部负责人。
自参加工作以来,熊杰勤于钻研、敢于创新,完成了多项具有挑战性的工程设计和技术研发任务,在我省坝工技术和科技创新领域起到了带头作用,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攻关能力、创新能力和引领能力。
实践能力方面,熊杰善于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分析、总结规律,提出解决方案,先后担任10余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负责人,设计建成了全国最高的氧化镁微膨胀混凝土拱坝、全国规模最大的气动盾形水闸。
熊杰担任蒙江流域黄花寨水电站工程设计负责人期间,将大坝枢纽布置与地质详勘资料充分结合进行综合布置和结构设计,成果规避了左坝肩负地形和右岸囊状风化带等不良地质情况对大坝的影响;理论实际结合,开展拱坝结构优化设计,将拱坝混凝土方量由35万立方米优化至28万立方米;这些工程技术的实践运用,使黄花寨水电站成为国内最高的氧化镁微膨胀混凝土拱坝,节省工程投资1800余万元,节约建设工期6个月,并促成了省级技术标准《全坝外掺氧化镁混凝土拱坝技术规范 DB52/T720》的发布实施,先后获贵州省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铜质奖、贵州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二等奖、贵州省水利科学奖一等奖。
担任南明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负责人期间,熊杰将河道治理、生态建设、水文化建设充分结合,设计建成3座国内规模最大的气动盾形水闸,设计团队获得水利部举办的第一届“环能德美杯”水利新技术应用设计大赛一等奖、贵州省水利科学奖一等奖,工程获得世界纪录协会认证。
攻关能力方面,熊杰勇于担当,牵头申报和实施夹岩水利枢纽重大科技专项等多项省级研发项目,开展水利工程技术攻关,解决工程建设关键技术难题。
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是贵州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水利枢纽工程,工程存在大坝沉降变形、高边坡稳定、深埋长隧洞突泥涌水、大型伏流溶洞群泥沙淤积等工程技术难题,还面临广域水库库岸边坡稳定监测、鱼类保护和生态调度等新问题。熊杰组织公司内部与设计团队充分融合,外部与武汉大学、长江科学研究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等联合,组织申报并于2017年获批立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开展针对以上工程技术难题的技术攻关研发。该重大科技专项于2022年初通过省科技厅验收,形成技术研究报告和专题分析报告20余套,形成技术体系1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40余件、软件著作权5件,出版技术专著2部,编制技术标准4部,解决了我省最大水利枢纽工程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工程建设质量和科技含量,提高了贵州水利创新和科研能力,为贵州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科研支撑。
创新能力方面,熊杰善于总结、敢于创新,在筑坝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数字水利工程设计等方面取得突破,担任公司BIM技术小组主要负责人,编写了抛物线拱坝数值解析辅助设计程序及拱坝坝肩分层稳定计算程序;主编出版了公司第1部技术专著《氧化镁混凝土拱坝筑坝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参编行业技术标准2部,获授权专利10余件,获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奖1项、贵州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2项、贵州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
在引领力方面,熊杰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牵头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及管理办法,编制了公司科技创新中长期规划;领衔创建了贵州省数字水利工程劳模创新工作室;申报创建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引进8位博士后进站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攻关工作;组织申报创建了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企业技术中心、科技著作出版基地等创新平台,支撑公司连续12年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荣誉,并先后获得贵州省科技型企业、贵州省省级服务业龙头企业、贵州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荣誉称号,树立了公司技术品牌,为助力贵州水利水电建设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讯员 蒋令
编辑 粟超
二审 冉阿建
三审 曾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