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两条红领巾何以牵动亿万人心

时间:2025-08-17 09:31:00

来源丨当代江西

“小学生给“小英雄”雕塑系上红领巾的瞬间,“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在此刻具象化了。”


作者 | 康美权 樊远平

题图 | 戴上红领巾的“小英雄”雕塑


8月14日,一段20秒的短视频在全网热传,戳中了人们的泪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两名小学生踮脚将红领巾系在“小英雄”雕塑颈间,身后3名孩子齐刷刷举起右手敬礼。

监控记录下的这一瞬间,让井冈山精神以最纯真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动人传承。这一稚嫩却庄严的画面,经各大媒体转发接力后火遍全网,累计播放量超1.2亿,让无数网友感到“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后经过多方联系,当地终于找到了事件中的小主人公廖沐紫、聂煜骏,以及带着他们参加“我的井冈行”活动的爷爷奶奶。让我们走进这场引发全民共情的“红色接力”,揭秘这份被看见的感动背后的故事。

小学生向“小英雄”雕塑敬礼。


一份被全民见证的感动


从网上流传的视频中可见,一名小男孩率先解下红领巾,认真系在一座雕像的颈间;紧接着,一名女孩也为另一座雕像系上红领巾。随后,在场的一群小朋友共同举起右手,向雕塑郑重敬礼、鞠躬,稚嫩的脸庞上满是肃穆。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宣教科科长罗建梅介绍,这感人的一幕发生在8月1日建军节当天。他们并未现场目睹,是监控拍下的。该馆工作人员当天在巡查时发现,雕塑上多了两条红领巾,出于“好奇”调取监控后,才捕捉到这珍贵的瞬间。

次日,当笔者再次来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时,大门前的石阶上早已聚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博物馆里人头攒动。在第二展厅儿童团员雕塑前,很多人在驻足参观,那两条红领巾依旧保留着,显得格外耀眼。

展厅服务中心讲解部副主任张琼瑾正忙着向游客介绍“小英雄”雕塑的来由。这一次与以往不一样,她的讲解词里增加了这两条红领巾背后的暖心故事。现场游客纷纷掏出手机,与戴上红领巾的“小英雄”合影。

“昨天看到这个视频,瞬间泪目。今天特意带着孩子赶过来,就是要在他心中种下一颗红色的种子。”来自安徽的游客潘利文带着儿子来现场感受这份感动,“我也会教育我的孩子,要牢记这些光荣的革命传统,把咱们井冈山的革命故事一代一代地讲下去。”

笔者发现,游客中有不少小朋友都佩戴了红领巾。来自福建的小学生林子瑜在知道雕塑中那个年纪小的儿童团员和她年纪一样大时,她低头看了看自己胸前的红领巾,又凝神望了望那位“小英雄”,心中很是感慨:“这位小英雄和我一样,都是7岁,而他那时候已经可以为革命站岗放哨了,我也要向他们学习,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

这座雕塑描绘的是少年队儿童团站岗放哨的情景,反映的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当地少年儿童支援革命的群体形象。由于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还没有红领巾,所以设计雕塑形象时,两位少年都没有佩戴红领巾。

这一次,廖沐紫、聂煜骏两位小学生的不经意举动,给这一“井冈小英雄”形象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张琼瑾表示,今后,“小英雄”雕塑将保持戴红领巾的形象,博物馆会定期清洗或更换红领巾,并把这一章节内容纳入“我的井冈行”小课堂中,进一步丰富井冈山红色研学的精神内涵。

监控下系红领巾的瞬间。


红领巾背后的红色家风课


事件中的小主人公廖沐紫、聂煜骏是堂姐弟。8月1日,他们和另外3位堂姐弟跟随家人从樟树市来到井冈山,参加“我的井冈行”活动。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时,他们看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井冈儿童团员雕塑,自发地把自己的红领巾解下来,轻轻系在了“小英雄”的颈上,并郑重地向“小英雄”敬了一个少先队礼。后来,同来的三个堂姐弟也不约而同来到小哨兵前面,一起行少先队礼并且鞠躬。

“短短20秒的视频令我们多次动容,跨越时空,一个灵魂唤醒了另一个灵魂。这一系,系进了两代孩子们的心里,也让红色基因传承这一刻具象化了。” 张琼瑾在向游客的讲解中发出这样的感慨。

据了解,廖沐紫和聂煜骏来自一个普通家庭,爷爷聂国平是位退休老师,奶奶苏江毅是位退休医生,他们育有两个儿子,俩老又都是共产党员,平时很重视后代的思想教育,经常给孩子们唱红色歌曲,讲述革命故事。

“经过那些小铜像时,当看到了他们坚定的眼神,他们光着脚丫,一个握红缨枪,一个持小木枪,我就情不自禁地把红领巾给了他们。当时我在想,我是少先队员,他们比我更优秀,所以红领巾应该属于他们。”这是堂姐廖沐紫当时的真实想法。

身为教师的聂国平特别喜欢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每年出去旅游,首选红色景区。在他的手机相册里,笔者看到了这样一个个场景:2019年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孩子们举着小国旗听讲解;2021年在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五个孩子排着队给铜像献花;2022年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孩子把自己的零食放在烈士名录墙前……

“每次出门前都要做‘功课’。”聂国平说,这次去井冈山前,就给孩子们讲儿童团员的故事。“我告诉他们,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面那一对儿童团员雕塑,讲的是少年儿童团站岗放哨的场景。当时,许多少年儿童都加入到站岗放哨、侦查、送情报的工作中来,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革命的责任。”

“当时看到孩子给小英雄系上红领巾的那一刻,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苏江毅掏出纸巾擦了擦眼角,“平时总怕说得太深奥他们听不懂,那天才明白,种子早就发芽了。”

热传视频截图,给“小英雄”系上红领巾。


英雄文化“圈粉”青少年


这两条红领巾引发的全民共情,不仅是一次情感的共鸣,更是一次关于红色基因传承的生动实践,带给我们诸多思考。

让红色教育充满“童气”。某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多次观看那段视频,他发现最打动人的是孩子们“踮脚系红领巾”的细节:“没有成人的刻意引导,完全是孩子式的表达。红色教育不是灌输,而是要给孩子留白,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

红色教育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和认知水平,以生动、形象、可感的方式呈现。就像这次孩子们自发的举动,展现了他们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和对红领巾的理解,这种纯真的表达远比空洞的说教更有力量。

让家庭成为传承“第一课堂”。聂国平家的红色教育从未刻意为之。苏江毅给孩子检查身体时,会给孩子们讲“红米饭南瓜汤”的故事,让孩子们提问抢答;聂国平每陪孩子读完红色书籍时,都会要求他们写一篇读后感。这种浸润式氛围的感染力,恰是家庭教育“第一课堂”的功能所在。

数据显示,经常参与红色研学的孩子中,72%是由父母主动带领的。有教育专家建议家庭可以从“三个一”做起:每年参观一次红色场馆,每月讲述一个革命故事,每周升起一次家庭小国旗。家庭教育是家事也是国事,把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家庭教育,能更好地帮助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

让英雄文化“圈粉”青少年。最近几年,青少年的身影频繁出现在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场馆中,成为很多红色地标的打卡“主力”。一些革命烈士纪念馆在节假日期间都排起了长队,其中不少是“00后”甚至是少儿群体。他们缅怀英烈的热情越来越高涨,红色文化、英雄文化愈发“圈粉”新时代的青少年。

一个民族如果不崇尚英雄,就很难获得深沉的文化自信。青少年通过祭奠英雄、缅怀英雄、追忆英雄,在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中,能够涵养忠诚、勇敢、坚韧、担当的品格,有助于培育自己的民族英雄梦。正如一位学者所言,青少年怎样看待英雄,是否愿意成为英雄,影响着国家的未来。

这两条系在雕塑上的红领巾,早已超越了物件本身,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注脚。这种同龄代际之间的自发传递,正是井冈山星火穿越百年依然炽热的密码。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