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芳
我发现,在方言口语中,月晕的名字是很有意思的。
比如在我们惠州,月晕叫做“月光荷枷”:读音“揩”的“荷”,指用肩挑。“月光荷枷”,就是月亮肩上挑着枷,或者说,颈上戴着枷。
记得高一的某次晚修,地理老师的声音忽然从教室后门传来:“同学们,有双层月晕。”我们也不管下课铃声还未响起,就涌到走廊上,仰头欣赏月晕。老师讲着月晕的知识,我却走了神,心想:今晚月亮戴了两个枷,一个小枷,一个大枷。两个枷都如此闪耀迷人,怎会是负担呢?是月亮拿来当银项圈的吧?
工作以后,听梅州的朋友说,他们也把月晕叫“月光荷枷”,还叫“月光戴栏”。他解释:“竹篾编的圆匾,就是‘摸栏’。结婚那天,我们在厅里放个栏,在栏上撒些钱币、柏枝,栏的中心放张椅子,新娘出门前要坐在这张椅子上。在以前,坐摸栏是为了‘辟邪’,就跟孙悟空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个圈保护唐僧一样。到现在,它还被赋予了‘圆满’的含义。”我听了,心中生出疑问:月亮怎么把栏戴到头上了呢?她若是想当新娘,应当坐在上面才对呀。
得知这两种叫法后,我逢人就好奇地问:在你的家乡,月晕叫什么?揭西人答:“我们喊它‘月光戴帽’,或者‘月光戴顶黄草帽’。”在他们眼里,月亮似乎变成一个俏皮的小孩,戴着顶黄草帽在天上玩呢。不过,光环有时不只有金黄色,而是彩虹一样的颜色,那时戴的,就该是七彩帽了吧。
赣南人说,月晕叫“月光戴瓮”。那个发音“瓮”的东西,有人说是关家禽用的竹罩,也有人说是盖头用的纱布。要是盖头纱的话,朦朦胧胧的,掩住月亮的脸,又让人想到新娘了。怪不得粤赣交界处有首童谣,“月光光,月光光。船来等,轿来扛……”轿子扛的,就是月光新娘吧!
更有意思的是,在我了解的这几个地方的口语中,日晕的叫法都与月晕同出一辙——日头荷枷、日头戴栏、日头戴帽、日头戴瓮……在民间,也有许多与日月晕相关的谚语。比如在广西贺州,有“月光荷枷,大水推沙”;在福建武平,有“日荷长江水,夜荷草头黄”;在梅州,又有“日枷三日,夜枷对时”(三日或一日内下雨)……这些谚语讲的都是日月晕所预示的天气变化。以月晕起兴的山歌也有不少:“月光一出就戴栏,夜夜发梦在身边……”是借月晕与月亮相依的样子来表达思念;“月光恁大唔戴栏,传呈告状也系闲……”则借没有月晕的月亮来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
活生生的民间语文随处可见。我们中国这样大,同一样事物,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字。这些名字还个个都好听,充满了想象力。最近,我打听的范围从客家方言逐渐扩大到其他方言,还听说了“月戴笠”“月围箍”“月亮驮枷”……
不知在更遥远的地方,人们仰望日月之晕时,会想到什么?他们又将那个美丽的光环唤作什么呢?
(作者系医生、民谚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