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冰球装进塑料杯中售价9.9元、500克冰块装进袋中售价5.5元、2公斤一袋的“食用冰”售价22.9元,还要靠抢才能买到……
“雪糕刺客”不见了之后,今年夏天,冰杯异军突起、横扫市场,DIY玩法引爆社交狂欢。从农夫山泉等品牌,到蜜雪冰城、古茗等饮品店,再到盒马鲜生、小象超市等商超、便利店,都在持续加码冰杯,风味冰块也应运而生。
“贵族冰”背后到底有什么黑科技?
01 冰块卖爆了
“去奶茶店买一杯1元的冰杯,再加入一条0.8元的咖啡液,就是一瓶冰美式。”一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
消费者张女士说,一到夏天她就想喝冰的水和饮料,自己在家里做冰块比较麻烦,购买冰杯就简单方便多了,而且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口味,自己DIY创意饮品,很时尚。
在北京市多家商场、便利店,冰杯被摆放在冷饮区域的显眼位置,不少商家还设有单独冷柜存放。一杯160克左右的冰杯产品单杯价格在3—5元,部分茶饮品牌的相关产品售价低至1元,总体来说都比相同重量的饮用水贵。而添加了咖啡、果饮等元素的冰杯价格则相对更高些,集中在7元左右。
在线上平台,冰杯月销量在百杯以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盒马夏日冰品回购榜显示,截至7月14日,食用冰杯已蝉联榜首4周,回购指数100%,月回头客超过9000人,月销超4万;第二名则是“醇冰食用冰”,连续4周霸榜前3,回购指数99%,月回头客超过8000人,月销超3万。
《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显示,冰杯销量连续两年增速超300%,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冰杯达48杯,冰杯的市场渗透率正在不断攀升。
另有数据显示,截至7月3日,我国现存制冰企业为10922家,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338家。据预测,我国冰杯行业市场规模有望在2026年达到630亿元。
02 水变冰售价翻数倍
在庞大的消费市场下,冰块产品的价格越发高昂。
日前,“山姆2公斤冰块卖22.8元”登上热搜。

据了解,农夫山泉在山姆会员店推出“纯透食用冰”,2公斤的冰袋售价22.8元,而同等重量的瓶装水的售价差不多是8元。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不少网友发文吐槽遇到了“冰块刺客”。



为何冷冻后的水竟能比原价的水贵上数倍乃至十余倍?
“食用冰在制造的过程中有繁杂的步骤,从水的过滤到制冷成冰,需要多个环节。”廖璧林经营的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食用冰块,该公司于2020年在广州成立,近几年在冰杯市场崭露头角。他说,食用冰生产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首先是净化水去除杂质,再用机器自动除冰、推冰、倒冰避免人工无人冰块,随后让冰块圆润无棱融化更慢,最后是烘干冰块使其不易融化。
该公司在市面上销售的明星产品是净含量220克冰杯,定价为4元。廖璧林透露,他们给便利店的价格也要2块多。“冰块制作成本高。水的过滤、制冷设备工艺,罐装设备、仓储和配送都是花费的大头。”
据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塑料杯在冷冻的环境下都会变脆开裂。其次,冰杯从工厂到商超货架,要经过漫长的冷链运输和库存环节,杯子要做到在零下18摄氏度的环境中不裂开,这些条件注定了成本的攀升。
南京一家食用冰贸易公司的工作人员王伟透露,不同类型冰块成本构成不同,制造并售卖冰块并没有外界想象中那么暴利。其中,“酒吧冰”造型美观,成本较高,主要成本是人工、电费、仓储,其中人工成本占到50%以上,批发价10千克80元。而“机器冰”相对便宜,批发价20千克60元,主要成本则是电费、仓储。
03 夏天如何安全吃冰
日前,杭州一名十几岁的女生在饮用一杯冰咖啡后,出现严重腹泻症状,甚至拉到脱水,最终需住院治疗三天。据该女生描述,她在饮用冰咖啡后不久便感到腹部不适,随后腹泻症状加剧,无法自行缓解。经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其因食用不洁食物而导致急性肠胃炎,进而引发严重腹泻和脱水。
同时,有测评博主购买13家饮品店冰块送检,仅有2家符合食用冰要求,菌落总数几乎都翻车。其中有11家冰块菌落总数超标,最高超标190倍;4家大肠菌群超标,最高超标38倍。
该博主在测评中称,冰块受污染主要是因为制冰机清洁不到位、滤芯未及时更换、操作人员手部污染等。
入口的冰饮,如何保证冰块的干净卫生?
据了解,虽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对饮料类产品和预包装冰块有明确要求,但目前对现制冰块的监管尚无统一强制标准。
根据GB 275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冷冻饮品和制作料》的规定,冷冻饮品是指以饮用水、食糖、乳制品等中的几种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经配料、巴氏杀菌或灭菌、凝冻或冷冻等工艺制成的固态或半固态食品,包括冰淇淋、雪糕、冰棍、甜味冰、食用冰等。该标准明确称,适用于冷冻饮品和制作料,不适用于现制现售的冷冻饮品。
食用冰生产领域的主要依据是商务部于2008年12月4日发布的行业标准《冷冻饮品食用冰》(SB/T10017—2008)。该标准明确规定食用冰需以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饮用水为原料,经灭菌、注模、冻结、脱模、包装等工艺制成。但该标准也只适用于预包装食品领域,不适用于非预制包装的食用冰。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当前市面上冰杯采用的标准不一,纯净水冰杯多数执行的是《冷冻饮品 食用冰行业标准》(SB/T 10017—2008),而风味冰杯执行的则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冷冻饮品和制作料》(GB 2759—2015)。冰杯产业想要走得更远,相关行业规范和质量控制必不可少。
中国商报综合自第一财经、光明网、消费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