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成都郫都区红光街道:完善农业扶持体系,冬小麦迎来丰收盛景

时间:2025-05-16 19:45:00

王凡

眼下,成都市郫都区红光街道迎来冬小麦收割季,金色麦浪随风起伏,联合收割机穿梭其中,奏响丰收的乐章。这份丰收的背后,离不开红光街道大力推进农田提质改造与对农业发展的全方位扶持指导,也展现出农业合作社与农户携手耕耘的丰硕成果。

在农业发展进程中,红光街道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为专业农人提供多维度支持。在农业技术支持上,该街道主动对接省、市农业科研院所,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针对冬小麦易倒伏、病虫害防治等问题,集成技术方案,免费向农户推广。

“以前遇到小麦病虫害,我们只能干着急,现在通过街道的技术培训和线上指导,很快就能找到解决办法。”成都市陌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传林对此赞不绝口。

同时,该街道全力推进农田提质改造,近3年完成农田提升4700亩,新建沟渠20792米,12000余米的耕作道路也在建设中,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街道的扶持让我们底气十足!”在收割现场,吴传林擦着额头的汗水,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2021年,他承包汉姜村500余亩土地,开启了规模化种植之路。随后,他不断加大扩大种植规模,截至目前,已承包种植1300余亩农田,主要种植小麦、水稻、油菜等农作物。

谈及产量和效益的提升,吴传林打开了话匣子:“在街道的帮助下,我们引入了科学种植技术,既节水又能让作物长得更好;就拿小麦来说,以前麦秆容易倒伏,现在通过科学管理,不仅抗倒伏能力增强了,麦穗也更饱满。”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农作物产量和效益实现双提升。数据显示,农田亩产价值从2021年的2000元提高至2800余元;亩产油菜籽由原来的300斤增产至350斤以上;亩产水稻也从700斤增长至1000余斤,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生动范例。​

在统筹规划下,红光街道规模化种植优势日益凸显,共种植油菜1580亩,小麦3500亩。作为重要种植区域,汉姜村今年种植小麦1360亩、油菜584亩等作物,后续还计划种植水稻2850亩。

在政策支持和合作社带动下,汉姜村的农田正焕发新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下一步,红光街道将继续以农田提质改造为抓手,依托农业合作社,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让广袤农田成为农民的“致富田”“幸福田”。​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