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在安徽省立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两台仪器缓缓运转。来自安徽淮南的志愿者范涛和韦润生同时躺上采集床,两份252毫升与306毫升“生命种子”缓缓生成,为两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儿重启新生。
这是一场跨越十一年的初心履约,也是一次青年热血的青春答卷。党员先锋与新时代青年,用同样的赤诚,书写了生命接力的篇章。

左为韦润生,右为范涛
十一载守候初心不改
范涛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缘分”,开始于11年前的夏天。
2014年7月,淮南全市掀起了向跨国捐“髓”志愿者张宝学习的热潮。8月19日,淮南市红十字会组织开展了向张宝学习造血干细胞捐献采样志愿服务活动。当时在团市委工作的范涛积极响应号召,踊跃参与献血并留取了造血干细胞样本,加入中华骨髓库。
“当时并没有多想,觉得只留一点血样,就可能挽救一个生命,是特别有意义的事。而且榜样就在身边,我们也应该向张宝那样心怀大爱。”提起当初留取那份宝贵的“生命种子”,范涛记忆犹新。他说,当时就是本着一份朴素的初心,想给需要的人多留一份希望。
此后,范涛一直也没等来什么消息,渐渐也就淡忘了。而他没想到,这颗爱的种子11年后会真的萌发,成为一个孩子新生命的开始。
今年6月,市红十字会的一阵电话陡然打破了范涛平静的工作生活。工作人员告知,他的血样与外省一血液病孩子初配成功,征询他捐献的意愿。
面对征询,范涛一时陷入两难。距离留样已经过去了11年,他担心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不知是否具备捐献的身体条件,并且当前工作任务较为繁重,请假住院捐献不知是否会影响到科室的工作。
“我是党员,为人民服务是党员的使命。何况患者是个孩子,我也是为人之父,只要身体符合条件,我想办法克服困难,肯定捐献。”思考后,范涛给予了坚定的回答。
为了打消家人的顾虑,范涛给家人一一解释。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但从高分辨配型到体检,每一项流程范涛也都积极配合。他希望,能尽快完成捐献,履行这份特殊的使命。
可因小患者病情不稳定等问题,直到8月底,范涛才等来确定捐献的时间。得到确切消息后,范涛也第一时间向单位汇报了捐献的事,并得到了来自单位和同事的全力支持。
9月5日,在安徽省立医院,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范涛成功捐献了252毫升宝贵的“生命种子”,点燃了那位素不相识的患儿新生之光。
年轻的双肩扛起大爱
2004年出生的韦润生,成长在一个普通而充满爱的农家。
韦润生回忆,小的时候,他就知道妈妈是红十字志愿者,经常参加各类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妈妈常常讲起的帮助别人的故事,也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他的成长。
“做人要有爱心和责任,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帮就帮一下。”妈妈朴实的话语和身体力行的示范,在韦润生心中早早播下了善的种子。
2022年9月,刚满18岁的韦润生考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开学伊始,他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校爱心协会志愿者和学生会志愿者部。
入校没多久,10月下旬,市红十字会在该校开展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动员及采集活动。在活动前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培训中,韦润生得知,许多患者尤其是白血病儿童亟需救命,在献血时只要留取一点血样就能为患者留下一份救命的希望,便毫不犹豫投身动员。
就这样,第二天,他带着3名室友一起献血、留取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样,并又动员了7名同班同学也留取了血样。2天时间,韦润生和其他志愿者们积极努力地动员了474人献血、46人留取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样,这是该校第一批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
韦润生没想到,这份无意间种下的生命火种,这么快就能燃起希望。今年7月初,刚毕业的韦润生接到了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的血样与一名血液病患儿配型成功,征询他是否愿意捐献。
短暂的欣喜惊讶后,韦润生坚定地回复,“我愿意!”
“当时真是挺激动的,真没想到幸运会落到我身上。”提起此事,韦润生坦然地说,“能救一个孩子的命,有什么好迟疑的。”
高分辨配型完全相合,体检结果也非常好,捐献通知也很快下达,韦润生特别开心,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以热血奉献延续生命之光,以赤诚之心传递人间温情。9月5日,韦润生平静地躺在了安徽省立医院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室。
随着采集分离机的缓缓转动,他满腔的激情、挚爱和热血化为一袋306毫升宝贵的“生命种子“,飞向千里之外,让一朵即将枯萎的花朵重新绽放美丽的笑容。
合报合爱同行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任海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