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洒在达州市宣汉县马渡关镇得胜社区的泡菜加工厂里,60多岁的欧梅元戴着白手套熟练地分拣着刚采摘的青菜,身旁的流水线上,十多位银发老人正有序地进行盐菜包装。“每天工作4小时,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元。”欧梅元的笑容里,藏着当地“党建+就业”互助养老模式的温暖密码。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宣汉农村留守老人占比达60%,“养老缺阵地、就业缺渠道”曾是偏远山区的痛点。得胜社区60-80岁健康低龄老人就业意愿强烈,村党支部抓住盐菜泡菜加工厂等产业优势,织起一张“党建引领、银龄互助”的民生网。党员们分片走访,为120名低龄老人建立“就业意愿+技能特长”档案,像欧梅元这样的“泡菜能手”被精准匹配到蔬菜分拣、质量监督等轻体力岗位。村支部书记亲自与企业协商,将重体力岗位优化为3类适老岗位,还在“睦邻颐家”养老中心设立就业驿站,党员志愿者全程护航合同签订、权益保障,让老人就业安心又暖心。
就业反哺养老,催生乡村互助新生态。社区将闲置学校改造成集助餐、照护、娱乐于一体的“15分钟生活就业圈”,老人们早晨在工厂务工,中午回中心吃着实惠的营养餐,下午围坐在一起编竹篮、话家常。更动人的是“银龄帮帮团” 的成立——低龄就业老人不仅带徒传技,还主动结对探视失能老人。64岁的吴勤文每天上完泡菜厂的班,就会敲开独居老人刘奶奶的门,帮着打扫屋子、代购药品,“年轻时外出打工顾不上家,现在能在家门口挣钱,还能帮衬邻里,这日子过得踏实!”
产业赋能让“银发经济”链条不断延伸。党支部在养老中心开设“订单式”培训课堂,邀请技术骨干手把手教腌制工艺,还谋划建设“银龄创业工坊”,将手工泡菜、腌制小菜通过村集体电商平台卖向全国。数据显示,当地低龄老人年人均增收超5000元,实现了“就业增收—互助服务—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支部牵线、党员带头,让低龄老人‘有事做、有钱挣’,高龄老人‘有人帮、有人陪’。”宣汉县民政局局长刘艳表示,这种模式不仅破解了农村养老“缺人缺钱”的困境,更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让“党建红”与“夕阳红”在山间地头交相辉映。(张平、周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