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国外如何开展劳动教育

时间:2025-05-01 07:10:00

不少国家将劳动教育融入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公民教育,尽管实施形态不尽相同,但在教育理念、时代适应性和技能发展维度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是教育触及心灵的路径,劳动教育则是深化这一路径不可或缺的载体。放眼国际,世界各国对于“劳动教育”的界定存在差异,实践模式也是丰富多元、各具特色,不少国家将劳动教育融入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公民教育。尽管各国劳动教育的实施形态不尽相同,但在教育理念、时代适应性和技能发展维度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1 芬兰以手工课

传承劳动文化基因

手工课作为芬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定必修属性通过国家课程标准实现制度性保障,与语言、数学等核心学科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芬兰手工业较为发达,不仅是因为自然资源丰富,还因为手工艺作品在芬兰被视作劳动文化传承的载体。早在1866年,芬兰就将手工课列为中小学生必修课程,也是全球最早将劳动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的国家之一。

芬兰手工课是一门融合艺术、数学、科学等多学科内容的综合实践课程,贯通美学感知、技术应用及跨学科知识整合,旨在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和系统掌握工艺制作的流程管控,其教育目标聚焦于:深化情感体验与审美认知,提升手工操作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为培养具备良好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教育根基。手工课教材和工具等由国家统一配备,确保所有学生享有平等实践的机会。

芬兰早期的手工课内容主要按性别划分,男生学习木工、金工等技术类手工,女生学习缝纫、布艺等纺织类手工,后来性别差异逐步消除,允许学生自由选择。2016年,芬兰中小学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增加了一至九年级手工课时,芬兰对于手工课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芬兰手工课倡导跨越学科界限,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百年制度积淀、跨学科整合、过程性评价三大支撑,构建起“技能习得—创新培育—社会融入”的完整教育链条,其核心在于将劳动视为涵养完整人格的重要路径。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还为其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德国通过劳动教育

服务学生职业发展

德国是工业革命重镇,工业化进程对生产方式进行重塑,也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世纪初期,工业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学校教育为社会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德国出现了“劳作学校”,将劳动技能培训与道德素养培育相结合,奠定了德国劳动教育的基础。

作为工业技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劳动教育不仅注重技能传授,更强调社会责任、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无缝对接,学生普遍参与企业实习,提前适应职场环境,培养职业能力,企业通过提供岗位培训储备技术人才,校企合作,形成“教育—就业”良性循环,为全球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提供了案例。

德国劳动教育贯穿基础教育全过程,形成了多阶段、分层次的课程结构。小学阶段以“常识课”形式开展,涵盖木工、园艺、烹饪等基础技能,培养学生生活能力。中学阶段以家政课为核心,分为低年级和中高年级两个阶段。低年级侧重“衣食”技能,如缝纫、食品加工等;中高年级则涉及金融理财、职业规划等。职业导向阶段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衔接学校与企业,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技能实践,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课程设计。无论是在哪个阶段,德国开展劳动教育都非常注重家庭、学校和社会机构的通力合作与优势互补,形成了家庭筑基、学校主导、社会支持的劳动教育体系。

进入数字时代,德国劳动教育积极适应数字化转型,及时根据就业市场需求进行课程革新,如增设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课程,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3 英国深度融合STEM

教育与劳动教育

英国通过STEM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让知识回归实践,凸显教育本质。STEM教育强调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知识有机整合,形成综合性学习体验,注重通过项目式学习、动手操作和解决现实问题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机械制造类课程中,学生需理解力学原理与工具设计的关联,通过项目式学习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装置搭建;农业课程帮学生了解农民如何生产安全、美味和有营养的食物,了解农业生产与土地保护、绿色环境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等,课程还会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科学、工程设计等知识和技能,全面深入全面地了解农业生产过程。

深度融合劳动教育与STEM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劳动教育的融入使得STEM课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与STEM课程的融合可以突破传统学科边界,促进知识交互和贯通,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认知能力和全方面素质。STEM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英国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核心策略,这种融合不仅消除传统学科的界限,更通过真实情境中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知识、锤炼技能,真正实现“做中学”的教育目标。

4 新加坡将劳动作为

全人发展重要支柱

新加坡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全人培养体系,通过制度设计、课程创新和社会协同,构建起贯通基础教育与终身发展的劳动素养培育网络,其核心在于以劳动为载体,实现知识习得、技能锤炼与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统一,形成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全人教育范式。

新加坡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定位为培养未来公民的关键路径,其理念植根于三大核心诉求:一是通过劳动实践强化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服务社区、参与公共事务中建立公民意识;二是借助劳动技能培养促进职业适应性,应对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三是依托劳动过程实现品格塑造,培育坚韧、协作、创新的现代公民特质。这种理念在新加坡《21世纪核心素养与学生成果框架》中得到体现。在此理念指导下,新加坡注重劳动教育与知识学习、品德培养同频共振,也注重家庭、学校、社区协同合作,共同支持学生终身发展能力发展。

目前,新加坡正将人工智能、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纳入劳动教育范畴,通过动态调整课程模块保持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这种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全人培养的实践,为应对技术变革和人力资本升级提供了创新范式。

5 国际劳动教育发展

主要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持续革新,世界诸多国家的教育部门纷纷引入新兴技术和工艺,不断强化具有自身特质的劳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契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当前,国际劳动教育呈现出四大发展趋势。

劳动教育融合化。世界多个国家在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相结合,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实现深度融合。教学实施中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开发STEM等跨学科课程群,通过项目式学习使知识习得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不仅强化了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也促进了学生多维素养的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多元化。各国劳动教育在内容上主要形成了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基础模块,分别对应日常生活技能培养、职业启蒙教育和社会公益实践,同时融入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特色内容,实现传统劳动形态与现代产业技术的有机融合。

劳动教育创新性。全球科技飞速发展,劳动教育方式不断创新。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劳动教育的实施形态,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起虚实融合的实践情境。智能劳动空间通过模拟智能制造、数字农业等场景,让学生沉浸式掌握先进技术应用。

劳动教育协同性。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缺一不可。家庭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其责任意识和基础技能;学校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和实践;社会通过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平台拓展实践场域,将专业资源转化为劳动教育的实践载体。家校社协同机制突破了单一主体局限,形成价值引导、能力培养、实践转化的劳动育人新格局。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1日 第03版

作者:周红霞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