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民智点亮政务革新:徐汇圆桌会为远程帮办注入民生温度

时间:2025-07-22 17:04:00

“要是商务园区能设个远程帮办点,午休那点儿时间就能把事儿办了,不用非得挤占周末啦!”“老年人眼神不好、不会操作,能不能用上海话整个手绘指南呀?”日前,徐汇区长桥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的二楼综合活动空间内暖意融融。一场以 “社会民生保障 —— 社区事务服务远程帮办” 为主题的上海 “十五五” 规划人民建议征集市民圆桌会在此举行,来自社区工作者、企业白领、居委老龄干部、居民代表等多元群体的 “金点子”“实建议”,正为上海政务服务优化升级注入鲜活民意。

本次圆桌会由徐汇区信访办、区民政局联合长桥街道主办,是徐汇区 “十五五” 规划人民建议征集系列活动分会场的首场座谈会。现场以 “零彩排、真发声” 的务实氛围,让不同年龄、职业、需求的市民代表畅所欲言,为提升远程帮办服务质量 “献一计”。

点位布局:精准覆盖多元场景,破解时空壁垒与细节短板

远程帮办服务要真正便民,点位布局是基础。“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想办民生事务,只能周末跑线下大厅,太不方便了。” 长桥街道白领代表高黎明的发言道出了职场人的共同困扰。他建议在辖区商务园区增设远程帮办点位,让白领利用午休时间即可办理业务,实现 “政务服务小窗口” 到 “营商服务大环境” 的转变。

其余细节也被一一指出,共同勾勒出更完善的点位布局蓝图。漓江山水居委社工李蓉建议实施 “精准选址建模”:优先在老年人口超 30% 的小区、保障房社区增设点位;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连续三个月利用率低于 20% 的点位及时迁移;在社区食堂、卫生服务站等老年人高频场所设轻量化终端;在产业园区推广 “企业专属帮办点”,让服务跟着需求走。

汇澜苑居委社工韩惠如提到,远程叫号常因业务繁忙排队等候,建议受理中心增开 1-2 个窗口应对增长的业务量;汇成一村居委社工金琳则发现,多数点位缺乏显著标识标牌,“社区开了远程业务,最好在社区里设置比较醒目的标识,方便居民‘看得见、找得到’。”

宣传创新:贴近群体需求,让服务 “可见可及可感”

点位布局合理后,如何让居民知晓并使用服务,宣传创新是关键。“这么好的事情社区还要加大宣传,身边还是有不少邻居不太清楚远程帮办这个业务!” 退休老人鲍华的坦言,揭开了服务宣传 “最后一公里” 的梗阻。信访代理员肖佳雯指出,很多老年人通过 “偶见海报” 或 “邻里相传” 知晓服务,线上宣传与老人信息接收习惯严重错位。

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大家提出了精准的宣传方案。针对老年人,长桥街道值班人员建议结合老年人活动场景,用上海话制作手绘指南,贴在社区公园、活动室显眼处;华泾镇社区建议人提出拍摄 3-5 分钟情景剧,邀请居民参演操作流程,在社区滚动屏循环播放。同时,创新建立 “银发导办员” 制度 —— 每居委培育 3-5 名 65-75 岁志愿者,用标准化教案开展同伴教学,配发大字版图示指南。

针对年轻人的宣传则需 “轻量化”。代表建议利用企业新员工培训发放 “办事礼包”;制作短视频在抖音等新型媒体上适时发布,让上班族刷手机时就能快速了解流程,实现 “碎片时间学办事”。

服务优化:破解技术障碍,筑牢民生温度与效率

有了合理的点位和有效的宣传,服务本身的优化则是提升体验的核心。社区工作者姜天翌提到系统卡顿、功能不兼容问题,呼吁引入 AI 预审、智能填表等技术,提升响应速度。“远程帮办的核心是便民,不是炫技。” 代表们共识鲜明:技术应当适配需求,提高办理质量与效率。

社区工作者黄志豪也指出,高品质服务需保留线下窗口,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代办服务,“不能让数字化把老人挡在门外”。这一观点体现了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更要兼顾民生温度。

会议尾声,徐汇区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回应:“大家的建议精准明晰,我们将逐条研究落实。” 从办公楼宇增设为人才服务的点位、开展形式多样的远程虚拟窗口的宣传推广、为特殊人群提供包括上门办事的服务等,这场圆桌会收集的不仅是建议,更是市民对 “十五五” 期间政务服务的期待。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上海 “十五五” 规划人民建议征集的大幕下,徐汇这场远程帮办专题圆桌会,以 “人民城市人民建” 的理念,将多元声音汇入城市治理的蓝图。未来,这些带着温度的建议将转化为具体举措,让政务服务更精准、更贴心,让每个群体都能在数字化浪潮中感受到城市的暖意。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