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报的使命就是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发表一切有益于抗战的言论”。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在八百里沂蒙创刊,发刊词中这样写道。
战争年代,大众日报将这一磅礴宣言贯彻到底,一篇篇社论和文章,就是打击敌人的一发发炮弹,578位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大众红”,是世界新闻史上少有的史诗级篇章。正如大众日报首任总编辑匡亚明在创刊七周年时所说:“大众日报的历史和山东人民抗战史分不开,它是山东人民英勇抗战的史诗,也是山东人民艰苦抗战的缩影。”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大众报人而言,既是庄严的时代使命,也是对自身光荣历史与办报初心的回望与传承。8月6日起,大众日报推出“纸上硝烟·一张报纸的抗战”系列报道,讲述一张报纸的抗战,也讲述一张报纸记载的抗战,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

贾侗同志是山东战时邮务总局的创始人之一。
山东根据地成立最早的交通系统是党内交通,设地下交通站,传递文件信息,护送干部和运送物资。不久,大众日报在1939年秋开始自办发行,而民邮则一直不通。三项工作当然不同,但也有交叉,特别是线路分布重合度很高。
1941年7月,中共山东分局按照中央的指示,指定山东省战工会正式建立战时邮政机构。时任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大众日报管委会主任李竹如经过研究分析,认为三者可以一体运行,节约成本,互相补充,这一建议得到了分局的同意。1942年2月7日,中共山东分局的党内交通、“战工会”创办的民邮、山东纵队交通总站以及大众日报社的发行部联合成立了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设在沂南县双泉峪子村。随后邮务网和直达各战略区及华北、华中的交通干线迅速健全。
为保证干线畅通,战邮成立了武装交通队。武交队出发执行任务时,一般是全队十几个人一起走,全是步行,每人携带邮件和报刊20多斤,加上一支长枪和3颗手雷,总负重超过40斤。其中若有密件,则用红色小邮袋封装,用火漆封好,队长亲自携带,加强保护。战邮员经常每天跋涉上百里路,不分昼夜连续行军,严冬常常食不果腹,酷暑常常饮水难寻。

贾侗,山东战时邮务总局的创始人之一。
贾侗是山东纵队交通总站总站长,合并过来后任大众日报交通股长,一上任他面临的任务是打通沂蒙区与泰山区之间的交通,此时大众日报已积压了19期没有发出去。贾侗带着武交队,在七八天内把这条交通线打通了,使泰山区与分局所在沂蒙区之间的联系得到恢复,大众日报也顺利发行到泰山区各地。
1941年,日军“铁壁合围大扫荡”以后,切断了滨海、鲁中两大战略区的联系。贾侗再次背上文件、报纸率队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出发了,从沂南前往滨海需穿过沂河和沂临公路两条封锁线。当他们走上沂临公路时,突然遇到一队敌军,贾侗命全队迅速反穿棉衣棉裤,把白色里子露在外面,趴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敌军从他们身边经过,竟然没有发现。最终,他们安全抵达滨海,成功恢复了两地的交通联系。
就在这一年贾侗患上了严重的肺病,经常吐血,中共鲁中区委命令他去休养。他心想,我这不成了白吃闲饭的人吗?我还能给组织作贡献吗?
贾侗一边休养一边动起了脑筋。他深知,对战邮员来说,最艰苦的是冬天,特别是刚入腊月,河还没有冻结实,只能赤脚趟着冰凌过河。队员们没有经验,负重行军走得浑身是汗,一脚就踏进刺骨的冰水里,冰凌每每划破皮肉,常有队员被冻得失去知觉,瘫倒在地,几次下来,就会导致伤残。
他向村里的老人求教。老人说,冬天过河之前,把棉裤挽起,先在冰水里泡一会儿再下水。过河后脚冻得没知觉,不要先穿鞋袜,而是不停地走,直到脚有了知觉,再穿鞋袜。他立刻把步骤写出来,交给邮局推广,这个方法有效。
他进一步琢磨,能不能做一种鞋防水又防冰凌割伤?房东大哥说,货郎担包货的布有一定的防水作用,但受不住冰凌;房东大嫂说,擦摊煎饼鏊子的那块布,可够结实的。贾侗受到启发,开始做实验,他发现浸泡油布,花生油浸泡的不如香油浸泡的防水,而且泡一遍根本不行,要反复浸泡十几遍,直到布像板子一样坚挺。他先把油布做成了鞋状,试穿发现仅仅包裹住脚还不行,还要方便穿脱,更重要的是要保护腿——那就做成袜子,配上高高的袜筒。在房东大嫂的帮助下,他做了一双又一双,亲自到村外的小河试验,最终的解决方案是袜筒一直延伸到大腿根部,系绳穿脱,保护腿部且穿脱简便。
试验证明,这种土造的“冰靴”既能防冻也能防止冰凌割伤,还便于携带,在鲁中区局首先应用后,很快向其他区局推广,从根本上解决了冬天过河易受伤的难题。
抗战中,战邮员面临的不仅是枪林弹雨,还有生理极限的考验。大众日报578位烈士中有468位是战邮员,许多人是积劳成疾,因病因伤去世的。然而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如何凶险,战邮的口号是突破,突破封锁线,犹如神行太保,晓宿夜行,使命必达。战邮员们就是这样,一手拿枪,一手拿党报,冒着枪林弹雨,穿行在敌人的封锁线和碉堡群中,日夜不停地奔波在一万七千多里的各条邮路上。
(于岸青,大众日报高级记者,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