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更是幸福底色。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历经十年不懈奋斗,成功摘下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当前正以文明城市建设为契机,奋力书写文明发展新篇章,让60万市民的“文明幸福梦”照进现实。

美丽的蒙自南湖公园 李星摄
从“旁观者”到“践行者”
全民参与激发文明内生动力

蒙自市开展冬至送汤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深冬凌晨五点的蒙自街头,寒风裹挟着细雨密密而来,52岁的环卫工人郑丽转握着扫帚的手已被冻得通红,却在接过蒙自冬至文明实践志愿者递来的热汤圆时,眼眶泛起晶莹。“大姐,天冷,吃口热乎的!”这份带着浓浓温暖的善意,恰似这座城市文明里最温柔的注脚——它不是华丽的宏大叙事,而是街头巷尾的烟火寻常,是凡人微光里的温暖接力。

蒙自市开展99公益日“爱在蒙自·慈善义卖”活动
自开展建设文明城市工作以来,蒙自市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从群众关切处发力,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节节攀升,文明之花处处盛放。在蒙自,每一位市民的行动都在塑造着城市的文明形象。这里没有孤岛,每个人的微光都在照亮他人,汇聚成驱散寒冷的星河,时刻演绎着城市与市民的双向奔赴。

蒙自市街头一幕暖人心
80多岁的方能安老人佝偻着背,却始终挺直脊梁,听说,他是蒙自南湖边的“活地图”。十年如一日,他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南湖畔当起“义务清洁工”,颤巍巍地用自制长柄夹拾起漂浮的垃圾、铲除小广告。起初有人不理解,笑他“自讨苦吃”,但慢慢地,晨跑的年轻人帮忙提垃圾袋,遛弯的老人也加入捡垃圾队伍。如今,“南湖卫士”志愿队的旗帜在湖畔飘扬,50余名成员用脚步丈量责任,他们开发的“文明打卡地图”上,每一个标记都是对家园的深情告白。

蒙自市用党课传递红色能量,奋力建设“信仰之城”
“以前觉得文明是大事,离自己很远,现在发现,捡起一片垃圾、扶起一辆单车,都是在为城市添彩。”志愿者张敏说道。这种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在蒙自随处可见。网约车司机高清、抗癌斗士李亚杰、高龄勇士杨天佑勇救落水人员;退休医生普英、护士严金玉路边救助突发疾病路人;老党员张建生自掏腰包把自家庭院打造成“红色阵地”供居民免费使用;8岁的王雪萌加入“红色小蜜蜂”志愿宣讲队,用稚嫩童声讲述西南联大故事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感染着每一位听众,300多名同学自发加入志愿讲解队伍……这些故事里,有生命对生命的托举,有信念对困境的突围,更有文明基因在血脉中的自然流淌。

蒙自市“红色小蜜蜂”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这些平凡而闪耀的名字,在蒙自默默发光,他们的善良勇敢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让城市闪耀着耀眼的文明光辉。目前,蒙自市形成“全民参与、多元入驻”的“1+8+13+N”志愿服务队伍格局,组建273支志愿服务队伍,9.79万名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503.98万小时,6人入选“云南省道德模范”,8人获评“云南好人”,8名少年荣获“新时代云南好少年”称号。“马灯”“红色小蜜蜂”“蒙小青”“蒙团团”等特色队伍不断涌现,其中“红色小蜜蜂”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马灯”获云南省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清晨的坚守、深夜的奔忙,他们不仅在践行善举,更在编织一张温暖的文明网络,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感受到:原来善良可以如此磅礴,平凡亦能如此伟大。
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
办好民生实事筑牢根基
曾经,推开千福园小区锈迹斑斑的铁门,72岁的冯明辉曾无数次被脚下的坑洼绊倒。如今,新铺的柏油路面映着暖阳,紫藤花架下飘来象棋落子的清脆声响。“以前连窗户都不敢开,污水味直往鼻子里钻,”冯大爷摩挲着崭新的健身器材感慨,“现在每天最盼着下楼和老伙计们唠嗑、下棋。”200个老旧小区、1.8万户家庭的蜕变,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千万个家庭重拾的笑容与尊严。

蒙自市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城市温暖,图为开展公益骑行活动
“15分钟生活圈”,让市民生活更便利。建成174个公园、141.25公里城市绿道,绿地率达40.64%,公园绿地面积496.57万平方米,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87.12%;新建改建污水管网707.43公里,完成13个绿美社区建设;标准化提升改造13个、新建1个农贸市场;采用“地摊+集市”模式提升大树寨夜市街,激发城市夜间经济活力。城市更新项目不仅解决基础设施老化问题,还增设老年食堂、儿童乐园等便民设施,真心让“老”居民过上新生活。

蒙自市多维度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传递温暖,践行社会责任
走进文澜街道绿茵社区的“候鸟课堂”里,68岁的李阿姨握着智能手机的手微微发抖,志愿者手把手教她手机挂号时,她感慨道:“孩子在外地工作,以前生病、缺东西都不敢说,怕添麻烦。现在我能自己挂号买药、买东西,他们也能安心了。”实践站的书画室里,退休教师挥毫写下“老有所乐”;烘焙坊飘出的奶香中,邻里围坐分享甜蜜。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正是“1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年均2000余场活动”最生动的注脚。

蒙自文明吉祥物“阿福”“阿喜”在街头给市民送去和谐如春风的温暖
夜幕降临,蒙自“南湖夜校”的灯火次第亮起。从农民工到企业高管,从银发老人到青涩学生,不同身份的人在这里相遇。外地来的赵琴抱着刚学完的夜校课程笔记,眼里闪着光:“以前总觉得自己像城市的过客,现在夜校里的每一堂课,都让我找到了归属感。还能认识新朋友,生活很充实!”1.98万人次的培训记录,刻录着这座城市对知识的尊重,对每个奋斗者的托举,每一个来到蒙自的人都是这座城市的主人。当夜市摊主在经营间隙学习直播带货,当全职妈妈在烘焙课上重燃生活热情,这座城市便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人,以文惠民”。
从“单向发力”到“双向奔赴”
共建共享绘就文明新篇

蒙自市成立“美孃孃”巾帼志愿服务队春节期间在红河站开展送站送暖心服务
暮色中的红河广场,1200名“美孃孃”身着红绸,随着音乐跳起自编的文明宣传操。她们舞动的不仅是彩绸,更是对家园的热爱。夏日傍晚,张桂兰队长发现人群中多了几个青涩的少年,原来附近中学的学生被感染,主动加入宣传队伍。如今,她们的舞步踏遍23个社区,垃圾分类、爱护卫生、节约水资源等公益手册传递到千家万户,笑容与善意在舞步间流转,编织成城市最动人的风景线。在碧色寨景区,“沈大爹”文明旅游志愿服务队的村民热情为游客讲解历史,帮忙照看走失儿童。“爱心暖脚丫”“幸福·暖夕阳”等爱心社会组织、企业、协会主动加入到社会关爱行动中……

蒙自市打造“南湖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开启了蒙自新时代文明实践夜间模式
“i蒙自·随手拍”平台的后台,每天都上演着温暖的接力,解决31万件问题,解决率达93.81%。当市民王先生拍下路灯损坏的照片,不到24小时,亮起来的不仅是路灯,更是群众对城市治理的信任。610名网格员穿梭在157个网格中,2388名楼栋长敲开百家门,他们记下的每一条建议,解决的每一个难题,都在诉说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真谛。在“红管家”自治庭院里,邻里围坐共商大事小情;“共享”驿站中,旧物交换传递着低碳理念,这些细节里藏着城市治理的智慧,更藏着人心凝聚的力量。

蒙自市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建在“产业链”上
新安所街道的百年石榴园里,“农民读书会”的小桌子上铺满种植笔记,蒙自石榴栽培技术发起人高光明正在给村民们传授自己精心提炼的石榴修剪26字真言。村民自发组建“文明宣讲队”,将科技知识与家风家训结合,让文明乡风扎根田野。草坝镇“和美家园”里,城市文艺轻骑兵与乡村非遗传承人同台,碰撞出奇妙火花;“南湖夜校”师生与新农人围坐果园,用直播镜头将蒙自石榴、蓝莓、枇杷等农特产品销往全国。

蒙自市实施“培育三好新农人 树立文明好乡风”工程,建好“文明链”、摆好“文明宴”、结好“文明伴”。图为父亲正在给一对新人传家风家训
蒙自市实施的“培育三好新农人 树立文明好乡风”工程,以建好“文明链”、摆好“文明宴”、结好“文明伴”为抓手,形成文明婚礼4流程和“文明宴1314”制度,让文明新风吹遍城乡。文明在这里打破城乡壁垒,化作连接彼此的纽带,在通往幸福生活的路上风雨同舟、砥砺前行。目前,蒙自市共创建9个全国文明单位、4所全国文明校园、2个全国文明村镇。

蒙自的城市幸福感浸润于日常的点滴之中,触达每一个人
奋进十年路,蒙自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荣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享有“国际过桥米线美食名城”“中国石榴城”美誉,在云南省县(市、区)高质量发展评价初评中排名第四,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85.3亿元、比2012年增加2.8倍,先后6次入选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10强县。

人民群众的笑脸是蒙自城市幸福的底色
十年磨一剑,今朝绽芳华。蒙自这座城市,用十年光阴书写了一部关于信念、坚守与奋斗的文明史诗。从环卫工人冻红的双手,到志愿者温暖的笑容;从老旧小区焕新的容颜,到夜校里求知的目光;从广场上跃动的身影,到乡村里飘扬的书香——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文明不是高悬的勋章,而是浸润生活的清泉;幸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共同携手创造的未来。
当60万市民齐声喊出“蒙自因我文明,我因蒙自幸福”,这场关于文明的接力赛,永远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向前的脚步,和越来越温暖的未来。
把手机横过来
欣赏美丽的蒙自吧!

蒙自市新貌 胡彦辉 摄
制图:欧阳倩文
编辑:肖金兰